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领悟“梨滋味”背后的深刻含义

浏览:159431 次 发布时间:2023-03-09 14:57

       纵览主席的浙江足迹,会发现他常说起一句话:“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句话改编自《实践论》,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只觉其中比喻风趣,却鲜知它背后的巧妙寓意。

       把握“精准”方法论,让“转风提效”成为工作常态。在我国常见的果树中,梨树的根须算是极少的,但抗旱能力却很强,究其原因,是它善于瞄准地下水源扎深根。梨树的扎根方式,与主席所强调的“精准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基于科学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精准防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手段之所以能取得斐然佳绩,正是把握住了精准的要义。因此,党员干部在面对繁琐复杂的基层工作时,既要“把准脉”,挖透问题根源,确保有的放矢,又要“开好方”,有针对性地制定务实措施,切中肯綮、化繁为简,还要“服好药”,练就常抓的韧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实现个人效能的最大化。

       树立“先进”人生观,让“前进不息”成为鲜明导向。梨和“立”同音,象征着“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主席在《之江新语》中恳切地告诉大家:“保持先进性,就要走在前列,否则,不进则退,难免会掉下队来。”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在“拔节孕穗”关键时期的年轻党员干部,务必要学会在砥砺奋斗中成长。一方面,思想上要讲正气,当“战士”不当“绅士”,在涉及政治方向、旗帜立场、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敢于亮剑”,挺胸站出来表明态度,在漫长人生中始终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另一方面,实践中要肯吃苦,主动去往吃劲的岗位求磨练,在百舸争流中劈波斩浪,练就不负时代使命的扎实本领。

       找准“群众”关键词,让“民生福祉”成为发展底色。京剧《梨花颂》里有唱词“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梨花化作春泥的奉献精神,和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十分接近。同时,梨花又有“牵挂”的美好寓意,主席常挂嘴边的“梨滋味”,恰恰潜藏着他对人民的牵挂。党员干部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带着感情”为民服务。一方面,要“走近”群众,积极投入基层治理、信访纠纷等紧贴群众的工作中,沉下心、弯下腰、迈开步,用自己的“暖心”焐热“民心”。另一方面,要“走进”群众,从就业、看病、住房等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入手,知民之所需,承民之所盼,解民之所忧,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

       主席在漫长从政道路上的所思所想所谋,在中华大地持续催生蝶变,其每一言每一语,远不止字面那般浅易,我们需深入探索其中蕴藏的治国理政智慧,不断将其转化为奋进力量,方可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团委书记  张力恒)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领悟“梨滋味”背后的深刻含义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