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9年3月,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3年5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24年5月,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针对性,指向思政课教学“所教”和“所需”之间的精准适配,具体而言就是在开展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思政课的吸引力,体现为依托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运用科学而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生发出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心理认同与情感体认。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了,才能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着,进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着力解决制约思政课实效性的瓶颈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与时俱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把道理“讲深”。在思政课上,要理直气壮“讲深”我国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原因,“讲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加强政治建设的鲜明主张,“讲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意旨;要把道理“讲透”。思政课通过学理阐释进行思想引领,通过知识传授融汇价值塑造,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把道理“讲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启发学生“学以致用”,以所讲道理帮助学生分析、回应和解答现实问题。同时,助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正是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特征的内在要求。
优化多方评价模式。教学反馈和评价,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对于改进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行和专家精通教学艺术,对课程内容、教学成效的多角度观察,可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是思政课的最终受益人,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学习是否有收获,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不断优化多方评价模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教师承担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实效,督促他们更好履行政治把关、理论学习、业务指导等职责,从而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
要始终贯彻“八个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每一个都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只有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思政课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比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再比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才能让学生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把握,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
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实现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延展建设格局空间视域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思政课搬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生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结合,以体验式实践课堂为典型示范,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感悟担当,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另一方面,引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课堂,让基于社会实践的思政素材充溢课堂。鼓励各地各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合作机制,依托鲜活生动的实践素材,提炼实践育人规律,开发一批能够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实践大课。以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充分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社会途径、社会活动等参与思政课建设,不断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向社会生活大舞台拓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探索、矢志改革创新,努力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成为有温度的精彩一课,就一定能开拓高校思政课建设新局面,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