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

评论观点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浏览:72408 次 发布时间:2024-11-04 13:52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是人类生产能力的跃升。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党的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成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发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发明和电气应用,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于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社会递次步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网络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具有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伴随群体性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势必引起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链条传导,最终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

历史逻辑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近代中国各阶层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但均未改变中国的现状。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革命作为生产力活动的一种,包含着革命者、革命资料、革命对象,其中革命者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这些阶层之所以未取得胜利,其根本在于没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太平天国运动以人民之“名”、行帝王之“实”;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脱离广大人民,形成了上层轰轰烈烈、下层冷冷清清的革命状态。面对危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通过土地革命的伟大创举,解决了广大劳动人民最迫切的生存问题,把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充分调动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邓小平深刻指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丰富内涵

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创新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比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的发展已经催生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新产业,带来全新的产品和服务。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模式,比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动能,比如,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绿色化、智能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当前,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原创性突破为更多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泉。

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的“新”表现在构成生产力三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呈现出新的质态。新型劳动者是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主要从事知识性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具有更高科技属性,包括各类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物流仓储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新型劳动对象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其范围和领域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而不断扩大。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需要政策的合理引导和不同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能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形成新质生产力,也能推动传统产业持续向中高端迈进,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科技水平高、绿色含量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的产业。通过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能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动能转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以新技术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实现由“跟随者”向“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离不开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为此,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要求

以新质生产力要素为引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尤其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客观上能有效引领和推动传统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点的突破和局部调整,更是发展方式、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大变革。

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上,要以数字技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和提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业链的水平和韧性。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压力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技术创新、效率改善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生产力发展与小农发展的关系。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通过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工程,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又是改革命题。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围绕创新发展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者: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利钊)

版权声明: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zgdj1921@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保存到手机,可分享给其它人。
底部横幅图片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全国基层党建网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联系电话:010-68630010

电子信箱:zgdj19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