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甘肃讯(臧秀娟)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江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堡垒、激活乡村人才引擎、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构建美丽和谐家园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农村活力和开创农村发展新局面,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党建引领筑牢“坚强堡垒”
持续打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工作信息化、“四抓两整治”“组合拳”,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强化组织建设,凝聚工作合力。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通、产业相近、要素相聚”原则和“一块土地、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市场、一个党委”的发展思路,以“唐家川村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中心,谋划成立“西江镇川河经济带特色产业联合党委”和三个联合党支部,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带动、规范化运营、组团式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区域发展,推动形成各项工作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选优配强干部,筑牢战斗堡垒。始终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政治素质好、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热心服务群众的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能力。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工作成效明显提升。三是突出先锋引领,发挥党员作用。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管理机制。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由青年党员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带领全村群众迎难而上,冲在前、做表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坐班值班,全天候开展便民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高原夏菜种植基地、马铃薯种薯应用示范基地设立党员示范岗。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村上老党员作用,定期不定期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建言献策,推动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选育管用激活“人才引擎”
一是全面盘活本土人才。全面摸清现任村干部、应届毕业大学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人员情况,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培育,鼓励支持村“两委”干部带头创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头雁”带“群雁”的良好效应。二是搭建平台培育产业人才。充分利用高原夏菜应用示范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等,积极搭建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一对多”“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人才,努力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产业带头人,把产业带头人党员培养为村干部,不断激活乡村人才引擎,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三是积极引留在外人才。确定专人联系在外人才,注重情感联系,以乡土人情、家乡情怀为着力点,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群等交流形式加强沟通联络,及时宣传全村发展环境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引导他们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四是不断激励青年人才。大张旗鼓宣传优秀青年、优秀学生等先进事迹。对青年人才在生活上关心关照、在学业上支持鼓励、在政策上优先照顾,激励青年人才学有所成、干事创业,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综合治理构建“和美家园”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优化治理模式。以锻造社会治理先锋队伍为着力点,充分依托村党组织体系,按照“一村一长、一路多长、一巷一长、多户一长”的工作思路,采取“村长包村、路长包路、巷长包巷、户长包户”的包抓机制,探索建立了以“一肩挑”村党支部书记为村长,以路长、巷长、户长为骨干的“一长带三长”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构建了“党建引领、上下协调、资源整合、便民利民”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细化网格设置,凝聚治理合力。大力推行党建民情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构建“1+3+N”(社会治理1张网;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3代表”;、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乡贤、村医、能人等“N支力量”)的社会治理网格化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核多元、联动共治”的良好局面。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治理示范。唐家川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一长带三长”模式,探索建立了“一组三长十机制”治理模式,进一步打通了落实基层治理责任的神经末梢。富康村以“善治富康”为目标,探索建立了“1+3+888”治理模式,实现了党的工作渗透到村社工作的各个方面。浦洞村坚持守正创新,依托“三委六会”,探索形成了“3+6+N”治理模式,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外,各村还成立了“法治工作联动站”,邀请镇司法所、派出所、综治中心进村入户开展法治宣讲和法律服务活动120余场(次)。由村妇联主席牵头,成立了“知心大姐谈心工作室”,帮助妇女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揪心事、烦心事;积极推行“一碗烩菜办丧事”,采取“一提两审三送”评选表彰模式,大张旗鼓评选表彰“五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等先进典型”320余人(户)。注重发挥乡贤作用,依托文化活动室,打造了“乡贤馆”,鼓励乡贤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