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臧秀娟)“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党代表,我将充分利用身处一线的优势,传递基层公安心声,把群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和期待转化为推动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切实为辖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热血与忠诚守护群众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康丽,女,1972年10月出生,1996年5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甘肃省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东城关派出所副所长、二级警长,同时也是一名社区民警。主要承担管理实有人口、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服务辖区群众等职责任务,曾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甘肃省优秀社区民警等。
9月23日一大早,甘肃酒泉汉唐街南社区,看到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聊天,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东城关派出所副所长康丽立即上前,“吴大爷,‘金钟罩’安装了没有?‘国家反诈中心’App也要下载,您老人家辛苦大半辈子挣点血汗钱不容易,可不能被骗子骗了。”听到康丽这么说,周围的群众也相继围了过来,在她的讲解和帮助下下载安装了防诈软件。深入社区、服务群众,是康丽担任汉唐南社区民警17年来的工作日常。
为了让群众自觉远离诈骗陷阱、守好“钱袋子”,康丽积极在小区楼院张贴反诈常识、悬挂标语横幅、发放宣传彩页、讲解现实案例、动员群众安装使用防诈软件,与骗子争分夺秒“赛跑”,始终将辖区电诈案件发案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总结“六线工作法”
1996年至2005年,康丽先后做过户籍民警、指挥中心接警员等工作。9年里,康丽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公安业务知识,虚心向同事请教工作方法。
2005年9月,康丽到肃州分局东城关派出所工作,成为一名社区民警。向老民警请教社区工作经验的同时,康丽坚持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工作根本,把练就“一口清”作为工作目标,把“腿脚快、嘴巴勤、脑子灵”和“本本记”作为工作方法,多跑多问,勤学勤记,逐渐摸清了辖区场所、单位基本信息,掌握了辖区群众、人员基本情况,搭建起警民和谐的“连心桥”,推进社区警务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多年来,康丽凭借一腔热情和耐心,在长期的总结探索中,总结出了“六线工作法”,即:发放“联心卡”,架起“连心线”;调解“小矛盾”,树立“公平线”;练就“一口清”,夯实“基础线”;自建“小分队”,搭起“安全线”;管好“相关人”,把好“关键线”;开通“防控网”,筑起“平安线”。她独创的工作办法被省公安厅加以推广运用,成为广大社区民警辅警开展警务工作的锦囊妙计。
每天发放百张“警民联心卡”
汉唐街南社区人员情况复杂。作为社区民警,康丽直面压力困难,主动担当作为,变被动接警为主动服务,将自己的姓名、单位、职务、电话号码等印制在一张小小的“警民联心卡”上,送到社区每个家庭、企业、单位、店铺。每天发放100张“警民联心卡”,是康丽成为社区民警以来为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分内的事立即解决、其他的事帮忙联系,是她为民服务的最初设想。
2014年,在康丽辖区居住的70多岁的赵大爷,从一名推销员手里买了5000元的保健品,只吃了3粒就卧床不起。由于亲人都不在身边,老人通过“警民联心卡”上的号码拨通了康丽的电话。接到电话后,康丽第一时间将赵大爷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并经过多方联系找到了推销员和公司负责人,将案件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为老人挽回了经济损失。从此,“警民联心卡”成了赵大爷出门必带的“法宝”,逢人就夸。“出门在外三件宝,钥匙、身份证、联心卡”,直到现在,辖区里还流传着这句顺口溜。
热心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康警官,你让我家孩子的生活有了着落,我终于可以安度晚年了。”2015年,当康丽帮助社区居民邱大爷将其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送医院住院治疗后,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握着她的手含泪致谢。
邱大爷曾经居住在肃州区南后街,因为患病的儿子一度经常与邻里发生矛盾。2012年,在入户走访摸排过程中,看着老人无助的眼神,康丽眼中泛起了点点泪花。从此,看望关心这父子俩,成了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只有儿子有了安身之处,老人才会安心。因此,康丽多方奔走协调,社区、医院、民政部门等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康丽想方设法帮助邱大爷把儿子送进医院接受治疗。